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
文|孙小婷 4年前,光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日报人信刘本良博士,在一档求职节目中,亿年提出月薪5000元人民币被拒。薪研但他没想到,究冷自己的核聚何故事有了后续。 近日,光明有媒体称,日报人信刘本良的亿年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,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,薪研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,究冷年薪1.2亿美元。核聚何消息一出,光明网上一片哗然。日报人信后经本人回应,亿年这是一则假新闻。 从被拒到被挖,从月薪5000到年入上亿,从做冷板凳到研发成功,种种充满戏剧性的反转,却也是人们现实中期望的一种投射。 让此类新闻博人眼球的,不仅仅是人物命运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,更有此类科学专业让人产生的心理上的“不明觉厉”——正因为一些信息落在人们知识的盲区,才似乎更让人难以分辨和质疑。否则,一个普通工种能达到年薪1.2亿,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怀疑。 另一方面,有人热衷于编出类似故事、并且读者还愿意相信,也是长期以来舆论浸淫的结果。 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、科幻作品层出不穷,人们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热情,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速度往往并不成正比,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舆论场里科学、科普、科幻、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,真假声音混杂。 前几年,网友那句“遇事不决、量子力学,解释不通、平行时空”的调侃,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。造成的结果就是,披上“科学外衣”便被“另眼相看”,市场中出现的量子速读、量子面膜,是舆论的产物,也是对这类“科学叙事”的不断强化。 再看这则新闻,刘本良4年前在求职节目中声称,致力于研究“冷核聚变”和发明一种“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”的5号电池。虽然这两项研究在科学界争议颇多,前者被认为难度等同于“水变油”,后者被认为目前人类研究还太过粗糙,但到了假新闻里,就被直接夸大为“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.8万年的超级电池”,再次体现出了一种对科学作用的盲信,以及正确、理性科学观的缺乏。 然而,这种“盲信”不仅仅是对科技本身,这个个案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,这类科学叙事,还被附着了一种成功学的意味。续写的结局,总结起来就是“埋头研究,然后一夜暴富”。而现实中的他,“从2018年一直工作到去年,研究的方向是算法,去年转到业务部门,因为完全不懂业务,所以再次离职”,仍然是一个用力生活的普通人——显然,基础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工作和生存压力,不应该隐匿于这些虚构的“逆袭光环”里,而更应该被社会看到,并引起足够的重视。 思考如何减少舆论场中的“伪科学叙事”,和扩充现实中的科研岗位、让高学历人才真正学有所用,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,相互联动。在科普之路上,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理性读者,也需要支持更多的维护科学严谨性的科研人员。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回应环球时报:已积极联系核实
- 碳酸锂价格再创新高,锂电股为何却与车企一起回调?
- 居民拥有功能完备电子健康码意味着什么?专家:更像电子健康档案,不必担心隐私泄露
- 英国核潜艇\
- 英国10月财政赤字大幅低于预期 同比增加44亿英镑
- 一官员7年受贿175万,中秋、春节是敛财高峰期
- 又见\
- 中信、国君等六大券商出手捧场!“踩着最后时点”,募资仍大幅缩水
- 居家网课期间,父母和孩子如何有效沟通?一图看懂!
- 内蒙古、湖南银保监局分别迎来一位副局长
- 花旗和巴克莱裁减数百名员工,华尔街裁员势头加快
- 博时基金市场点评11月10日:A股继续调整,传媒行业大涨2.62%
- 美前财长:美国应专注于建设自身经济实力,而不是攻击中国
- 手机、消费领域需求疲弱,中芯国际预计四季度营收环比下降13%-15%
- AirDrop隔空投送默认关闭 苹果开始打“安全牌”?
- 海王生物:为了优化资金管理,公司财务共享中心正在筹建中
- 官方:重点对随意封控等问题开展整治!
- 抖音网红在拍卖网站花1亿买楼,卖方曾为新三板上市公司
- 突发,证监会立案!公司曾被卷入“2021年A股最大骗局”
- 金融、传媒等行业实现净流入,机构资金抢筹这些股…
- 搜索
-